潮T 郵局正妹 女悟空 劉謙 金曲獎
◎哼!就是愛聽紅包場!我廿年前跑台北市萬華區社會新聞時,當時西門町的紅包場還蠻盛行的,走在西門町,到處可以看到紅包場歌廳的海報,當時一些女紅星還是電視上的名人,包括知名的吳靜嫻在內。還記得電視劇「星星知我心」嗎?她就是劇中的女主角。由於生病,加上沒有老公,所以趁著生前,開始著手將她的孩子們一一送人收養的感人故事,當時不知道感動了多少人。雖然後來電視台還有拍孩子們長大後的續集,但是就遠不及「星星知我心」首部曲那般感人熱淚。包括吳靜嫻在內,一些唱小調,唱老歌很好聽的女歌手們,在歌唱市場逐漸式微情況下,一一投入紅包場的懷抱。源自於西門町的紅包場文化,在民國六、七十年代走到最高峰,當時西門町最多曾一度開到十二家,每一家都高朋滿座,有出名的一位紅牌名歌星還曾創下一天收到一百萬紅包的榮景!但是此情可待成追憶,面對歌迷群改變和經濟不景氣,業者和歌者都著手進行轉型,以求吸引年輕客源進場,試圖再創紅包場的第二春。紅包場起初的客源,以退休老兵與退休公務員為最大宗,他們將當年在上海灘歌廳的那種懷舊情感,投射在西門町的紅包場中。當時台北市的公車班次還有限,但是這些退休外省籍老人家,往往趕著早上的班車從各地來到西門町,接著便是趕到了紅包場,開始一天的「行程」,至於午餐和晚餐,還可以請歌廳裡的員工外出幫忙買便當,帶進歌廳內再繼續邊看邊吃。起初紅包場還保持著台上唱歌,台下欣賞,當時裝潢不如現在,而且不少男性觀眾還有抽煙的習慣,聽歌的氣氛並不好,但是就在一片歌聲中,這些老人家們找到了青春的腳步。直到民國六十五年左右,開始有西門町的歌廳的業者以歌迷所致送的紅包多寡做為歌星紅不紅的依據。當時不少歌迷為了面子,或捧特定紅星,開始展開「紅包場」追逐戰!為求面子,年紀幾乎都可以做女歌手父親甚至祖父的歌迷們,習慣每次均以散鈔,分裝成十幾個紅包,並在力捧的女歌手上台表演時,立刻當著眾人面前走上去,「賞」給女歌手,感到無比風光。其他歌迷見狀「輸人不輸陣」,加上又衍生出不少熱情歌迷乾脆直接認女歌手做為「乾女兒」,為了乾女兒的面子問題,所以有樣學樣,賞紅包之舉此起彼落!紅歌手一個晚上下來可以收到驚人的紅包。這種現象尤其在台灣開始瘋股市之後達到巔峰,當時因誕生了不少股市暴發戶,股市收盤後,菜籃族逛到咖啡廳,男士們就集體到紅包場聽歌,台灣紅包場就在股市創下空前指數時,同步創下單一女歌手一天內收到百萬紅包的紀錄。當時往往可以看到這些老人家們,每天帶著乾女兒們「趕場」,因為一般的女歌手們都遊走在各家紅包場中,除了主打的主秀女歌手可能被綁住之外,其他大約都是在一家紅包場內唱三首歌之後,就立刻趕場到另一家紅包場,不斷賺取支持者的紅包。但隨著股市崩盤,加上原本的死忠顧客群老兵日漸凋零,而留下來聽歌的歌迷,出手也不再如往年闊綽,紅包場人氣漸退,一度只剩六家,經營權易手也如家常便飯,還有歌手集資頂下繼續經營的情況。這幾年來紅包場業者不斷試圖轉型,年紀較大的客人所佔比例已降到兩成左右,紅包場僱用較年輕的女歌手,客人的年紀也下降到30至50歲間,除了老歌依然一枝獨秀外,也多了不少從前罕見的台語歌和流行歌曲。
3